ESG(环境、社会及管治)及可持续发展是普世价值,近年教育界讨论应否将之纳入中小学课程。有研究指,香港有逾70%中学的学校发展计划未提及相关理念,推行上亦遇困难。业界称,现时有个别学校落力推动及取得佳绩,但整体未见热烈响应,除因欠缺宣传,最大痛点在ESG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往往跨越学科,难找专人设计专门课程,加上不少学校仍视成绩及收生为首要项目,致发展停滞。有中学校长尝试将相关概念融入学科,透过考试鼓励学生学习,学者则建议当局调整教育政策、加强教师培训,迎接教育新潮流。 ESG是近年衡量上市公司及企业表现的指标,有小学及中学校长亦指,宜向学生推广ESG及可持续发展理念,但发现要融入课程教学并不容易。另有教育界人士指,现时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中,可持续发展教育属重要元素,涵盖节能减废、善用资源及企业社会责任,各学校可按当局定下的框架,有序推行。 ▲教育界建议,通过制订学校绿色管理及采购政策,推动实践ESG。 公共智库“思汇政策研究所”,早前曾进行有关香港中学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,分析全港482所中学于网站上公开的学校发展计划,发现当中73%的中学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发展计划。思汇政策研究所行政总监姚俊业表示,香港在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政策和教师培训上,落后于东京、首尔及阿姆斯特丹等国际城市,欠缺正式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。 仍视成绩收生为首要项目 姚亦提到,香港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面对5大障碍,包括教育政策不足、与固有观念抗衡、教师培训不足、缺乏资源,以及持份者协作不足。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(研究)潘学智亦指,ESG理念与联合国倡议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吻合,如保育生态、减少不平等及建立健全制度等,均对人类未来发展带来裨益,若学童能从小学习,有助拓阔思维和视野。不过,他提到,现时学校推动ESG课程及可持续发展理念,多以短期活动或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课程为主,感兴趣及参与者有限,而香港采学科教育,各科独立,难找到跨学科的ESG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门课程。 有不愿具名的中学校长亦指,现时推行ESG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大痛点,是市面上缺乏合适教材,出版社亦难以为教师编写跨学科课程。他举例,极端天气触发世纪黑雨,涉及风、雨、温室效应等物理现象,亦牵涉地理、公共设施配套和政府管治等议题,跨越物理、地理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等科目。他不讳言,要出动相关学科主任或资深教师,才有能力整合不同知识领域,编写专门的跨学科教材。 该校长续指,现时教务繁忙,加上推行相关教育并非强制性,学校可按自身的校本方针制订策略,若个别校长对相关理念极感兴趣,便会纳入学校发展纲领,并带动全校推行,但多数学校仍以提升学生公开试成绩及招生为头等大事,未见踊跃推动。 ▲有教师认同,从小培养学生对ESG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,有助拓阔视野。 有学校推“无纸化”建生态园 丰盛社企学会创新策略总监谢思熹亦指,香港有个别学校积极投入推动ESG及可持续发展教育,当中不乏成功个案,如有学校推行“无纸化”、设立生态园、饲养动物,甚至建造水母养殖池,让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。他亦指,教育局近年推出多项措施,包括提供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“生活事件”教案,但整体推广仍嫌不足,“学校之间各有各做”,忧影响成效。 谢建议,当局可加强宣传成功案例,让学界了解可ESG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行性,从而减少疑虑。他指,各校应按自身条件、师资及学生需要,制订合适方案,“不要刻意模仿及抄袭别人,因为根本学不来。” 要将ESG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学科,教育工作者工会创会主席、现职中学校长黄建豪认为,要在课程设计上花心思。他以其所属学校为例,该校将于下学年设立中药园,让学生学习种植中草药,活学中草药的成长和药性,并辅以实验室配合,透过显微镜认识草药的细胞、组织及内含物等特征。由于课程横跨生物、化学、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,及科技与生活等学科,参与的学生需参加考试考核,希望学生于预备考试中吸收知识。 鼓励学生走出课室接触自然 姚俊业则建议,当局改善教育政策,如制订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,并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概念,优先纳入“价值观教育”、“中学教育的7个学习宗旨”和“国家安全教育”的教育框架。他强调教师培训的重要性,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职前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,为教师“补强”相关知识。 学习环境方面,姚鼓励学校安排学生走出课室,到郊外接触自然生态。他亦建议,当局可于小学“人文科”中的“环境与生活”、“社会和公民”及“世界与我”等主题中融入ESG元素。 ▲国际可持续发展协进会主席叶荣铿指,ESG中“管治”的概念较深奥,宜在高中课程引入。 国际可持续发展协进会创会主席叶荣铿亦指,ESG三大范畴中,“管治”涉及企业及机构的管治,理念较艰深复杂,较适合于高中阶段推行。今年初,该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,合办“可持续研究青年行动计划”,让高中学生选择感兴趣的ESG议题进行研究,并学习研究方法。 身兼中大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助理所长的潘学智亦参与该计划,他称,希望学生接受培训后,可以客观审核ESG表现,增加相关知识。他强调,ESG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推动绿色未来,若能从中小学阶段融入课程,不仅可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,更可将理念延续到社区,推动全民参与环保、公益与良好管治,共建可持续的家园。 采购环保物料入手 实践ESG绿色管理 除了将ESG概念融入教学课程,教育界建议,可从制订学校绿色管理或采购政策入手,助全校实践ESG。有建筑业界人士指出,面对收生不足及经济不景,即使资源较充裕的国际学校,在采用环保物料上亦趋向审慎,恐成为从校园设施实践ESG的障碍。 丰盛社企学会创新策略总监谢思熹指,中小学可从学校行政与管理上实践ESG,如采用环境友善政策,加强学校绿色采购。他建议,学校安排个别教师专门处理ESG相关事宜,举例曾有学校推动“无纸化”行政,全校师生共同实践,数年间成功节省数万张纸张。 近年市场亦有不少使用循环再生物料、通过化学排放标准的建筑材料面世。建筑材料供应商集宝建业创办人黄志明指,数年前曾举办展览向学界推广ESG及环保物料,但反应一般;国际学校及直资学校较抱开放态度,愿意采用价格较贵的环保物料,惟在收生下滑的情况下,校方采购上亦趋保守。 黄指,“从校政入手推动ESG”的理论可行,但现实挑战不少。他引述一位校长指出,近年政府财赤,学校资源有限,难投放额外资金推动相关措施。另有校长有意推行,但因认知不多,校内无人手兼顾,需聘请专人咨询及订立执行方案,最终因资源有限暂缓计划。 政府提供40“生活事件”教案教育界盼多宣传普及 有智库指,教育局、环境及生态局已有制订ESG的教学资源,供教师选用。教育界期望当局多作宣传推广,加强普及。 思汇政策研究所行政总监姚俊业指出,教育局已针对“价值观教育”,提供近40项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“生活事件”教案,涵盖4个学习阶段,适用于中小学教学。课题围绕实践环保生活、关注气候变化、走“塑”绝“胶”,以及惜物减废等日常生活议题。 他续称,环境及生态局近年亦推出“绿线通—环境教育支援服务计划”,提供一站式专线支援服务,协助教师筹办环境教育活动,加强推广环保及碳中和知识。他称,学校可透过绿线通,查询及免费配对合适的环境教育讲座、实地考察、工作坊、导赏和环保剧场,内容涵盖碳中和、生物多样性、自然保育、厨余处理及减废回收。 有教师认为,上述教案及支援服务能帮助教师,但指业界普遍欠缺认知,希望当局增加宣传,让更多教师可以按需要取用,不致浪费资源。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