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新增3宗基孔肯尼亚热个案,至今累计录得4宗个案,全部属输入个案。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曾祈殷表示,过去两星期连场暴雨,气候环境因素造就积水及蚊患,加上邻近地区出现爆发,令香港出现更多个案的风险增加,呼吁市民避免到高危地区及要做好防蚊措施。 ▲曾祈殷呼吁市民要做好防蚊措施。资料图片 ▲曾祈殷指环境因素,再加上邻近地区爆发基孔肯尼亚热,都令本港有增加基孔肯尼亚热的风险。资料图片 ▲基孔肯尼亚热主要是透过白纹伊蚊传播。资料图片 相信输入个案会继续稳定上升 曾祈殷今(8月7日)在电台节目表示,现时香港以输入个案为主,要评定当前风险,要了解患者居住地方有否出现感染个案。另外,香港天气不稳,连场暴雨,造就很多积水和蚊患。有关的环境因素,再加上邻近地区爆发基孔肯尼亚热,相信输入个案继续稳定上升,因为广东省个案比较多,而粤港两地市民交往频繁,亦有很多港人在内地居住,若他们感染后未有在内地及时求诊,而是返回香港求诊,香港的个案自然有机会增加。其次要看香港防蚊及控蚊措施,有否走漏隐形个案,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香港会否出现首宗或局部地区本地或群组个案,惟现在基孔肯尼亚热未发展为本土风土病。 被问到出现大规模扩散的机会有多大时,曾祈殷指,现时政府做的防蚊工作已经足够,但不能单靠政府前线工作人员灭蚊,市民亦要负起责任,尽可能避免往返高危地区,及要做好个人防蚊措施。 提醒若出现病征要尽快主动求医 他又提醒市民,要认清基孔肯尼亚热的病征,如果突然发高烧超过摄氏39度,又有很强烈剧烈关节痛,尤其是手腕、脚踝或手指,痛到动不了或很难“郁动”,并出现皮疹,就要尽快求医及要告诉医护人员相关症状,以便做抽血筛查。 他续称,若曾到高危发病地区的人士,回港后要自我医学监察,及回来之后的14天要不停使用防蚊用品,避免被蚊叮,以防有机会将病毒扩散开去;其次要留意自己有否出现病征,在潜伏期内2至12天是没有病征的,亦有15至35%患者在发病首7天,病征轻微,不易察觉,在社区游走会有机会将病毒传播。他亦呼吁市民如到郊区应尽量穿上长袖衣物,同时避免在黄昏和晨早时份蚊子活力度较高的时份出门。 有机会出现后遗症影响生活质素 曾祈殷指,患上基孔肯尼亚热的关节会十分疼痛,痛楚以月甚至以年计算,所以勿看轻病情,有文献指出大约三成至六成人士感染后出现慢性关节炎,影响生活质素,也有机会接受物理治疗,或服用抗消炎的药物。 另外,他又表示,暴雨后类鼻疽病菌易散播。他解释,类鼻疽是由伯克氏菌(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) 引起,广泛存在东南亚地区及香港的土壤中 ,当打风落雨后,这些菌就会浮现出水面,加上积水令他们增生,其主要有3个感染途径,分别是透过皮肤的伤口接触到这些污染的泥土和污水;吸入了这些污染了灰尘和水滴;及吸入了这些受污染的水源。任何人都有机会受感染,个别高危群组包括糖尿病患者、免疫力不足、癌症人士、肺病、肝病和肾病的人士风险会较高。所以市民要戴好口罩,保护好伤口,及穿上保护衣,才进行清理积水等工作。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