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真理历久弥新:市场的本质在于“市”——需求强度X成交密度——优先于“场”,即制度、技术与风险缓释的框架。 “市”是活水,“场”是舟楫,水量不足,再精妙的舟船也难免搁浅。 金融的核心任务始终是风险的识别、定价与缓释,而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传统市场,也深刻塑造着稳定币等数字资产的演进路径,甚至映射至国家金融战略的博弈。 一、需求为王:从电商到稳定币启示 1. 市与场的定义与辩证关系
“市”与“场”并非对立,而是存在优先级。 若需求未被验证便急于搭建“场”,资金易沉淀为无效成本; 若需求已验证而“场”缺位,则扩张受限、风险积聚。 2. 稳定币中的“市”与“场” 在稳定币领域,需求驱动的流动性是核心动力。 2025年7月,全球稳定币流通总额约2,680亿美元,链上真实结算1,160亿美元,其中跨境贸易与汇款结算430亿美元,一笔笔南亚务工者寄回家的USDT,是需求最赤裸的注脚。 反观欧盟2024年强推的欧元稳定币EURS,因贸易对手方缺乏,结算量不足20亿,高规格储备沦为昂贵的表演。 这表明:无“市”支撑的“场”不过是资源浪费的陷阱。 二、案例分析:动态平衡与螺旋共振 1. 淘宝:以“市”激活,循序建“场” 2003年,淘宝通过免费开店降低准入门槛,激活了C2C电商的庞大需求; 2004年日均GMV突破千万后,支付宝、菜鸟等《场》的配套才逐步完善。 若颠倒顺序,2003年先建仓配,阿里恐早已死于现金流断裂。 2. 拼多多:社交杠杆的边界 拼多多借助微信社交流量,将获客成本压至谷底,迅速激活下沉市场的“市”。 然而,2021年“砍一刀”被叫停后,获客成本回归市场水平,证明社交红利本质是“场”的临时补贴,而非可持续的“市”。 3. 共享单车:资本错配的教训 共享单车因智能手机定位与移动支付的普及降低了短途出行门槛,需求看似真实却低频,受天气、地形限制。 资本要求三年上市,运维折旧却需七年回收。 “市”与“场”同步放大,最终因资本周期错配导致“场”崩塌,行业迅速出清。 4. Luna:伪需求的死亡螺旋 Luna的Anchor协议以20%年化吸储140亿美元,制造了虚假的“市”。 当UST脱钩,算法“场”以光速反噬,市值一夜清零。 教训深刻:靠补贴或杠杆堆砌的“市”不可持续,场越精密,崩塌越脆。 5. 动态平衡的启示 在市场增长期,“场”的投资应略滞后于“市”的验证,以降低资源浪费; 在成熟期,需通过创新“场”维持“市”的活力,形成需求与供给的螺旋共振,构建双边市场的良性循环。 三、稳定币地缘镜像:全球博弈缩影 1. 市场现状与数据洞察 截至2025年7月:
稳定币通过降低交易摩擦,提供高效流动性,正在侵蚀传统SWIFT结算系统的边缘市场,彰显“市”的强劲驱动。 2. 地缘政治与政策分化
四、香港双轨压力测试:机遇与挑战 1. 高门槛牌照:自然出清的代价 香港首批稳定币牌照料仅小量,要求净资产2,500万港币、1:1储备、每日披露,中小发行商直接被劝退。 市场初期将呈现僧多粥少,有场无市的空转迹象,资金集中于头部,前两、三间公司或占据80%流动性。 历史经验表明:若“市”未激活,资源稀缺将导致“场”空耗。 2. 场景瓶颈:需求驱动的炼金炉 加密项目数以万计,但结算仍以美元稳定币为主,离岸人民币计价贸易仅占3%。 “数字人民币跨境桥”尚在沙盒,未能激活真实场景。 3. 制度竞争力:潜在的“市”!? 香港凭借普通法、美元流动性与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制度优势,叠加多重“buff”。 但若内地资本管制切断真实需求,制度红利恐成橱窗里的蛋糕。 香港的胜负手在于能否在离岸人民币、美元、数字港元间找到结算的三角套利缝隙——哪怕1%的跨境贸易改用港币稳定币,“市”即点燃,“场”便活。 作者简介:资深金融人 现任全国资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 五、历史验证:市场的终极标准 1. 成功案例:需求驱动的典范
2. 失败案例:场先行,市缺席
3. 特殊案例:CBDC的“场先行”逻辑 央行数字货币(CBDC)依赖法定货币属性强制生“市”,颠覆传统需求验证逻辑。 如深圳3亿消费券试点,财政场景为“市”托底,但其非盈利公共品属性使其成为例外。 六、回归本质:一条高概率路径 当区块链技术将“场”的构建成本压至接近零,精准捕捉“市”成为核心竞争力。 短期看牌照,中期看场景,长期看货币战略——场景是将“场”转化为“市”的关键。 稳定币并不是投资或投机的工具,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之一,本身并没有升值空间。 愿香港能找到独特的应用场景,如大湾区跨境支付、离岸人民币结算、数字资产交易等激活真实支付需求。 金融创新的可持续只有一条金线:让真实需求先跑起来,再用最小必要之“场”兜住风险。 其余,皆是噪音。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